護理送到家 專業(yè)守初心 ——急診病房“互聯網+護理服務”紀實
為更好地滿足患者預后延續(xù)性的護理需求,北京世紀壇醫(yī)院創(chuàng)新服務模式,攜手“金牌護士”平臺,開展“互聯網+護理服務”,為預后離院患者、老年患者、慢性病群體、行動不便的特殊人群、母嬰群體等提供系統(tǒng)專業(yè)的上門護理服務,減少病患往返奔波與不便,進一步優(yōu)化護理體驗,增強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在臨床一線,我深切感受到,患者對專業(yè)化上門護理服務的迫切需要。作為急診病房的護士長,我們的很多病人出院后需長期、定時護理服務。病人常因行動不便,延誤再次來院時間,或幾經周折在多名家屬陪同下,撥打急救車前來醫(yī)院,只為更換一根胃管、尿管。
根據病患的實際需求,2021年5月11日,北京世紀壇醫(yī)院攜手“金牌護士”平臺正式啟動“互聯網+護理服務”項目。醫(yī)院護理部領導為全院護士從服務模式、開展項目、實施流程等進行了深度解析,全面闡述了“互聯網+護理服務”的深遠意義。
在護理部領導的帶領下,我組織科室護士展開全面學習,熟悉注冊流程及上崗要求,對科室護士的疑問進行解答?;ヂ摼W護理服務覆蓋范圍廣,涵蓋上門打針、靜脈采血、鼻飼護理、造口護理、壓瘡護理等內容。新的工作模式對大家的專業(y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鍛煉,更是歷練,不僅有助于營造專業(yè)的醫(yī)護形象,還有助于建立和諧互信的醫(yī)護關系。
據平臺上崗要求,護士需有3年工作經驗,且已取得護師職稱。經篩選,急診科幾名護師正式院內報名,經平臺正規(guī)注冊審核,最終正式獲得“互聯網+護理服務”的上崗資格。
針對護理操作細則,我組織科室護士多次集中學習培訓,按照我院統(tǒng)一操作規(guī)范,反復練習確認。由于操作地點從醫(yī)院轉換為患者家中,很多操作細節(jié)需做出相應調整。我?guī)ьI科室護士一起討論研究,分析可能遇到的特殊情況,商榷解決方法,改良操作細節(jié),旨在為患者提供最滿意、最安全的上門護理服務。
根據服務項目,我們制作了相應的工作便攜包,比如:壓瘡護理包、鼻飼護理包、肌肉注射護理包等。我們將此項操作所涉及的耗材按需備用,明確標識,定點定量,做到標準化、統(tǒng)一化,后期根據實際情況反饋改進,并推廣使用。
“互聯網+護理服務”作為新興產物,不少患者及家屬對我們的資質有質疑,對我們的專業(yè)性持觀望態(tài)度。為打消顧慮,急診科室護士上門后,會主動出示自己的職業(yè)資格證書、護師資格證以及我院工作證件,向有疑問的家屬介紹金牌護士平臺對上崗資質嚴格的審核流程。在患者及家屬的初步認可后,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實施護理服務,并對患者、家屬的問題耐心解答,針對性進行健康宣教疾病護理指導。
經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急診病房的金牌護士們憑借專業(yè)細致的服務,獲得了來自下單家庭的贊許與認可。這對我們來說是榮譽,是激勵,更是動力。
有著7年急診科工作經驗的急診病房護士孫佳樂,成為了很多下單患者親點的“金牌護士”。鑒于急診科對護士的疾病相關知識、護理操作技術有較高的要求,在忙碌的日常工作中,她練就了精湛的操作技能。多次上門服務后,她最大的感觸就是,患者對上門護理服務的切實需求?!皩ξ覀兊墓ぷ鳎颊呒凹覍賹ξ覀兘o予了最大的善意,讓我們在外出工作時深刻體會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感受自身職業(yè)的使命感與成就感?!睂O佳樂說。
還有一次,急診病房護士接單后上門服務,在實施靜脈操作過程中,護士聽到患者痰鳴音明顯。憑借工作經驗,護士建議患者吸痰?;颊呒抑须m備有吸痰器,但由于不會使用,一次操作中吸出血性痰液,忌憚之后幾乎沒再操作過。護士仔細查看了吸痰機,反復試用確定功率性能后,經患者及家屬同意,為患者實施了經口腔吸痰。操作動作輕柔規(guī)范,熟練麻利,過程中不時安慰患者。隨著大量痰液被吸出,患者痰鳴音逐漸消失,臉色回轉,呼吸音均勻,不能言語的患者開心地握著護士的手,表達感謝?;颊呒覍俑羌尤f分,對護士的專業(yè)能力給予高度贊譽,對“互聯網+護理服務”模式給予認可與感謝!
此后,這個家庭所需上門護理服務,都會指定我們科室的這名護士。該護士坦言,能夠被認可、被信任,這是工作給予她最大的回報,讓她感受到工作價值在不斷升華。
自“互聯網+護理服務”項目開展至今,急診科室共接單77次。其中,包括PICC護理、留置胃管、留置導尿管、吸痰護理及指導+氣管切開置管護理等一系列護理項目,均按時、按需、高質量地完成了上門護理服務。我?guī)ьI大家定期進行工作總結,不斷加強學習,對上門服務中遇到的問題深入探討,總結改進舉措,并在后續(xù)工作中持續(xù)關注,記錄實施效果,最大限度地優(yōu)化上門護理工作質量。
不同的工作環(huán)境,不變的天使情懷,展現專業(yè)風采,升華職業(yè)素養(yǎng),“醫(yī)”心為民驅除病痛,“醫(yī)”心守護百姓健康,我們在路上!
(薦稿:劉俐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