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閱讀】讀《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我院第六屆“點亮美麗人生”全員樂閱讀讀后感
作者塔拉是這樣一個大山女孩:童年在垃圾場度過,十七歲前從未踏入教室,在父親偏執(zhí)的控制下,不上學,不就醫(yī),便是父親堅持的忠誠與真理,甚至不被允許擁有自己的聲音,自己的意志也成了父親眼中的惡魔。直到她逃離大山,打開另一個世界,獲得哈佛大學,劍橋大學,哲學碩士,歷史博士……像這樣從垃圾堆里爬出來的無知女孩,能取得如今的成就,應當感激涕零才對,但作者絲毫提不起熱情。因為曾經的怯懦、崩潰、自我懷疑,已經在內心里腐爛。一頂學歷的高帽,熠熠生輝,卻也讓作者沉思,教育到底是什么?
理想的情況是,我們都真的很想學習,而且當我們有機會接觸到一位學霸,我們會請求他告訴我們如何學習。但如果我們真的是一個不想學習的孩子,哪怕請一位博士導師24小時監(jiān)督,我們也是一無所獲。我們不能強迫別人思考,也不能強制他們學習。教育從來不是一種強迫的填鴨式灌輸,更不是一種每天不經思考就要做的訓練。教育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在內心焦慮不安時,隨處尋找一切可填補內心空虛的主動力量。
教育究竟在學什么?很多時候,我們都困惑于自己從一個起點仿佛又回到了另外一個起點。在撿起一樣東西的同時,又丟下了另外一樣。其實教育只是一個自我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自我意識和想法的過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一定能立即發(fā)現(xiàn)自己喜歡的東西,但一定知道什么是不喜歡的。正是這種不斷的試錯,讓我們學會了什么是我,什么不是我,才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思考的意識,以堅持自己獨有的個性。在未來的路上,當偏激、狹隘甚至不公平,發(fā)生在自己身上,它讓我們擁有了不同的視角和自信心,能夠以更加客觀理性的方式站起來捍衛(wèi)自己。教育不是狹義上的職業(yè)培訓,而是廣義上的自我創(chuàng)造。如果教育教會了我如何做對一道題,我想它不會達到那樣的效果。
發(fā)現(xiàn)自我,本身也是一個發(fā)現(xiàn)他人不同的過程。任何一個擁有多種不同視角的人都不太可能擁有一模一樣的世界觀。不管是在非常保守還是非常自由的環(huán)境中長大的,這都是事實。教育在鼓勵自我認知的同時,就意味著尊重個體的差異,讓每一個人都能獲得更多不同的視角,去理解不同的人、經歷和歷史。教育使我們思想拓展,同理心深化,視野開闊。接受教育,就是為了不要讓教育僵化成傲慢,讓偏見變得更頑固。因此,我們變得不那么確定,而不是更確定,對差異滿懷激情,熱愛那些不同于自己的想法。
教育的可貴之處正在于,它讓人們相信存在更好的世界,不同的世界,相信我們可以過上與以往不同的另一種生活,體會我們從未體會過的感受。那些追逐成績的感人故事,那些閃耀的身份標簽,從來不曾真正打動我們。觸動我們的恰恰是那個平凡卻真實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