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經(jīng)常有病患者對我說,曾幾何時我們也有健康的身體,矯健的步伐,充沛的精神,那時覺得疾病和臥床離我們很遠,似乎那只是祖父祖母年齡階段才發(fā)生的事情,但是一夜之間生活全部改變了,曾經(jīng)擁有的一切一瞬間離我們而去,痛苦、迷茫、絕望是那個階段最主要的感受。他們對我說,想不明白為什么命運對自己開了這么大的一個玩笑,對自己如此不公。我知道,他們此刻肉體的痛苦是次要得到,最主要的心靈的煎熬??床坏较M恢雷约旱奈磥怼@其實是最可怕的。
有句古話叫作“行百里者,半九十”,說的就是做事情越到最后難度越大,堅持下來就越不容易。歐美科學研究曾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很多沙漠遇難的探險者經(jīng)常倒在離綠洲的最后幾公里路程上,甚至是最后一公里。為什么呢?難道他們能夠穿越漫長沙漠,恰好最后因為差最后這幾公里體力而葬生沙海嗎?這種巧合只能是一個小概率事件,沒有普遍意義。如果有通訊設(shè)備告訴他們離此幾公里就是水源,就可以活下來,相信大部分人都會拼命為了生存而咬牙挺過這最后的考驗,因為他們的努力有了明確的目標,而且結(jié)果顯而易見。但是如果沒人告訴他們呢?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感到絕望而失敗。原因何在?不是他們沒有體力,而是意志先于肉體崩潰了。
這就像我們的患者,在得病的初期看不到希望和未來,不知以后將會怎樣,不知道自己努力能夠有什么改變。這個時候,一個人的心靈是脆弱的,特別容易感到絕望。而此時恰恰需要我們醫(yī)務(wù)人員對他們溫柔親切的撫慰和鼓勵,就像是在炎炎夏日里給他們帶去一絲清涼。
有日本學者對本國取得奧運金牌的馬拉松運動員進行體能和心理方面的研究,他們發(fā)現(xiàn),在超長距離、超強體能要求的競技比賽中,和歐美白人選手相比,體能無明顯優(yōu)勢,而心理因素可以起到?jīng)Q定勝負的作用。經(jīng)過調(diào)查問卷和訪談發(fā)現(xiàn),一位奧運金牌選手應(yīng)用了很科學的心理學原理來緩解心理疲勞,不斷樹立信心。簡言之,把一段長10公里的馬拉松看成一項復合任務(wù),每1公里看成是一個小任務(wù),這項大任務(wù)由10個相對較容易的任務(wù)物組成。先給自己樹立一個初期目標,即完成第一個小任務(wù),完成之后再去想第二個小任務(wù)……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最終完成任務(wù),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如何沖過終點贏得冠軍。
有區(qū)別嗎?從數(shù)學角度說沒有區(qū)別,不就是化整為零嗎,從心理角度說區(qū)別就大極了。如果一開始就背上沉重的心理任務(wù),并短期看不到結(jié)果,心理就會長生疲勞,而分解任務(wù)分別完成之,就會產(chǎn)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因為任務(wù)變簡單了,努力的效果看到了,產(chǎn)生了“正向反饋”作用,并最終完成了超出能力范圍的事情。
這個研究是非常有啟迪意義的。我們的病人何嘗不是如此,在進行著一場與疾病斗爭的馬拉松比賽,需要極強的意志力和極大地耐力才能最終沖過終點。很多病人不是想著一夜病好就是想著徹底放棄,殊不知這兩個極端想法都是錯誤和危險的?!搬t(yī)者仁心”,這正需要我和我的同事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疏導和心理鼓勵,而不是讓他們每天僅僅面對冰冷的機器。在他們心里最脆弱、最絕望的時候告訴他們疾病的恢復過程、努力配合治療的好處、所需要的時間,幫他們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勇氣。
內(nèi)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只有一個人從內(nèi)心不畏懼,他才會戰(zhàn)勝所面臨的困難,病人更是如此。當一個人在一瞬間突然喪失了運動能力,心里的打擊是巨大而致命的。巨大的心理落差能徹底將一個人摧垮。病人是普通人,是更脆弱的普通人,沒有人去幫助他們會使他們陷入心靈的絕境孤立無援。十幾年的工作經(jīng)歷讓我深有感悟,換位思考,當我是病人的時候其實更需要心靈的溫暖和慰藉,有時更優(yōu)于單純的治療。因此,我和同事們對每一位因病而癱瘓的病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理解他們,感受他們的心境。只有感受到他們此時的心境,你才知道應(yīng)該如何去做。
了解他們的痛苦,體會他們的感受,幫助他們克服心理的難關(guān),樹立起治療的勇氣和信心,這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wù)。
關(guān)愛病人、體貼病人,在一點一滴當中就能溫暖病人的心靈。作為醫(yī)務(wù)工作者,治好他們的疾病,樹立重返社會的信心,對病人來說意義重大,也使我們獲得了成就感。當看到治療的病人康復出院,重返工作崗位或是回到家庭中去時,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和自豪。覺得自己和同事的付出沒有白費,得到了回報。這種心理的愉悅感是掙多少金錢也不能得到的,是一種人性的驅(qū)動。看到病人擺脫疾病初期的恐懼和絕望,逐漸樹立起信心,努力為自己的健康、為家庭的責任而付出,我感到由衷的高興,為病人,也為我自己。看到別人幸福,自己也感到幸福;看到別人快樂,自己也感到快樂,“與人為善,則自善終焉”。
通過感動他人,感動自己,讓心中的愛通過與病人的接觸傳遞下去,溫暖每一個需要慰藉的心靈。這是我工作十年來的心得,希望只要心中有愛,生命永遠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