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最后的生命
什么是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給予瀕死的人莫大的精神安慰,使死者在生前最后時刻仍然可以體會到自己的價值和尊嚴。同時,活著的人亦從中得到安慰和激勵。臨終關懷體現了社會道義和社會精神,有助于增強人們之間的情感和社會凝聚力,體現了社會的進步與文明。
臨終關懷的理念有哪些?
1、 以治療為主向以照料為主轉變
2、 以延長生命向提高生命質量轉變
3、 尊重臨終患者的尊嚴和權利
4、 注重臨終患者家屬的心理支持
臨終患者的護理措施:
1、 促進血液循環(huán) 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皮膚色澤及溫度、四肢末梢血液循環(huán)及尿量的變化。
2、 改善呼吸功能 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時通風換氣。
3、 促進患者舒適 幫助患者維持良好、舒適的體位,勤翻身、勤更換體位,經常按壓受壓部位和骨突出處,避免同一部位長期受壓,促進血液循環(huán),防止褥瘡的發(fā)生。
4、 增進食欲,維持營養(yǎng) 加強監(jiān)測,密切觀察患者電解質平衡及營養(yǎng)狀況。
5、 減輕疼痛 疼痛不僅痛苦還會影響患者的睡眠、飲食、活動和情緒,增加患者家屬悲傷、沮喪、失望的心理。
6、 減輕感知改變的影響 盡量為患者提供一個舒適的環(huán)境,病室內保持安靜、明亮、空氣清新,有溫度調節(jié)設備。
臨終患者的心理變化與護理
每個患者的死亡過程不盡相同,心里反應也各異。但在對臨終患者的心理研究中,仍能發(fā)現具有普遍性的現象。美籍精神病學家伊麗莎白.庫樂.羅斯博士于1996年觀察了400位臨終患者,提出了臨終患者通常經歷的五個心理反應階段,即否認期、憤怒期、協議期、憂郁期和接受期。
臨終患者家屬的護理
患者的臨終過程也是患者家屬心理應激的過程,臨終患者常給家庭帶來生理、心理、社會等壓力。醫(yī)生總是先將患者臨近死亡的預測告訴家屬,當家屬獲知了患者患了絕癥或病情已到了無法醫(yī)治時,家屬首先要承受精神上的打擊,會表示不理解、不知所措和驚恐等,他們在感情上難以接受即將逝去親人的現實,繼而出現難以抑制的悲痛心理過程,在行動上表現為四處求醫(yī),求得奇跡出現,延長親人的生命。當看到親人死亡不可避免時,他們的心情十分沉重、苦惱、煩躁不安,產生憤怒、怨恨自己、無助的情緒,我們要做好相應的護理措施。
1、 滿足家屬照顧患者的需要
1986年,費爾斯特和霍克提出臨終患者家屬的七大需要:①了解患者病情、照顧等相關問題的發(fā)展。②了解臨終關懷醫(yī)療小組中哪些人會照顧患者③參與患者的日常照料④指導患者受到臨終關懷醫(yī)療小組良好照顧⑤被關懷與支持⑥了解患者死后的相關事宜⑦了解有關資源:經濟補助、社會資源
2、 鼓勵患者家屬表達情感
3、 指導家屬對患者的生活照料
4、 協助維持家庭的完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