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診斷消化道出血 核素顯像也能發(fā)揮大作用
面對存在消化道出血癥狀的患者,及時且精準地判定出血部位,是實現(xiàn)及時止血以及開展相應治療的關鍵。
對于上消化道出血(如胃、十二指腸部位出血)和結直腸出血,借助胃腸鏡能夠完成確診與定位。然而,對于小腸出血而言,普通內(nèi)鏡難以進入該區(qū)域,消化道鋇餐造影所發(fā)揮的作用也較為有限。血管造影術只有在出血率達到1ml/min及以上時,才能夠探測到出血情況。與之相比,消化道出血顯像在出血率達0.1ml/min、出血量達到2-3ml時,便能夠探測到出血。
消化道出血顯像是一種核素顯像技術,主要用于檢測消化道出血的部位與程度。它采用兩種顯像劑,即99mTc-硫膠體和99mTc- RBC(紅細胞)。其工作原理為:靜脈注射顯像劑后,這些放射性示蹤劑會隨血流分布。一旦消化道存在活動性出血,顯像劑便會從血管破裂處外溢,進入出血部位,并逐步在該區(qū)域聚集,形成放射性濃集區(qū)。借助 SPECT顯像,就能觀測到這一濃集區(qū),進而實現(xiàn)對消化道出血的定位與診斷。99mTc-硫膠體在血清中的半衰期約為3分鐘,注射顯像劑15分鐘后,絕大部分放射性膠體已從血液中清除,所以該顯像劑并不適用于長時間顯像。鑒于消化道出血通常具有間歇性特點,99mTc-RBC在臨床上的應用更為廣泛。在顯像過程中,除了出血部位會出現(xiàn)放射性濃聚現(xiàn)象外,血管異常(如血管瘤、動靜脈畸形等)以及部分消化道腫瘤也可能導致放射性濃聚。
因此,要準確診斷和定位活動性消化道出血,須滿足以下三點:顯像劑進入腸道內(nèi);放射性濃聚區(qū)隨時間推移逐漸增濃;放射性濃聚區(qū)在消化道內(nèi)移動,也就是出現(xiàn)隨時間移動的“熱點”。當小腸出血位置難以確定時,可以通過靜脈注射高血糖素,抑制腸蠕動,使小腸內(nèi)的顯像劑能在出血部位相對長時間停留。
消化道出血顯像的適用情況包括:臨床上存在持續(xù)消化道出血癥狀,但常規(guī)檢查無法明確出血部位;出血部位在胃鏡或腸鏡無法到達之處,例如小腸出血;血管造影術結果存疑或呈陰性的患者;拒絕接受有創(chuàng)性或痛苦檢查方法的患者;以及兒童消化道出血等情況。
總之,消化道出血顯像是一種安全且有效的診斷手段,助力臨床醫(yī)生精確判斷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和程度,為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提供重要依據(jù)。
(薦稿:童冠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