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百科
入秋溫差大 注意上呼吸道感染
近期,各醫(yī)院的急診和呼吸科門診中,上呼吸道感染的就診患者數(shù)量增多。入秋以來,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大,由于天氣變化較大,人體的呼吸道不斷遭受到刺激,導致呼吸道功能紊亂失調,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發(fā)病率明顯上升。今天,我們就為您系統(tǒng)科普一下上呼吸道感染。
什么是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又稱感冒,是包括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癥的總稱。廣義的上感不是一個疾病診斷,而是一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皰疹性咽峽炎、咽結膜熱、細菌性咽扁桃體炎。狹義的上感又稱普通感冒,是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發(fā)生率較高。
上呼吸道感染的癥狀有哪些?
根據(jù)病因和病變范圍不同,臨床表現(xiàn)可有不同類型:
1.普通感冒。俗稱“傷風”,又稱急性鼻炎或上呼吸道卡他,多由鼻病毒引起。起病較急,潛伏期1~3天不等。主要表現(xiàn)為鼻部癥狀,如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也可表現(xiàn)為咳嗽、咽干、咽癢或灼熱感,甚至鼻后滴漏感。發(fā)病同時或數(shù)小時后可有噴嚏、鼻塞、流清水樣鼻涕等癥狀。2~3天后鼻涕變稠,常伴咽痛、流淚、味覺減退、呼吸不暢、聲嘶等。一般無發(fā)熱及全身癥狀,或僅有低熱、不適、輕度畏寒、頭痛。體檢可見鼻腔黏膜充血、水腫、有分泌物,咽部輕度充血。并發(fā)咽鼓管炎時可有聽力減退等癥狀。膿性痰或嚴重的下呼吸道癥狀提示合并鼻病毒以外的病毒感染或繼發(fā)細菌性感染。如無并發(fā)癥,5~7天可痊愈。
2.急性病毒性咽炎或喉炎
(1)急性病毒性咽炎。多由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以及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引起。臨床特征為咽部發(fā)癢或灼熱感,咳嗽少見,咽痛不明顯。當吞咽疼痛時,常提示有鏈球菌感染。流感病毒和腺病毒感染時可有發(fā)熱和乏力。腺病毒咽炎可伴有眼結合膜炎。體檢咽部明顯充血水腫,頜下淋巴結腫大且觸痛。
(2)急性病毒性喉炎。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臨床特征為聲嘶、講話困難、咳嗽時疼痛,常有發(fā)熱、咽痛或咳嗽。體檢可見喉部水腫、充血,局部淋巴結輕度腫大和觸痛,可聞及喉部的喘鳴音。
3.急性皰疹性咽峽炎。常由柯薩奇病毒A引起,表現(xiàn)為明顯咽痛、發(fā)熱,病程約1周,多于夏季發(fā)作,兒童多見,偶見于成年人。體檢可見咽充血,軟腭、懸雍垂、咽及扁桃體表面有灰白色皰疹及淺表潰瘍,周圍有紅暈,以后形成皰疹。
4.咽結膜熱。主要由腺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引起。臨床表現(xiàn)有發(fā)熱、咽痛、畏光、流淚,體檢可見咽及結合膜明顯充血。病程4~6天,常發(fā)生于夏季,兒童多見,游泳者易于傳播。
5.細菌性咽扁桃體炎。多由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流感嗜血桿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引起。起病急、明顯咽痛、畏寒、發(fā)熱,體溫可達39℃以上。體檢可見咽部明顯充血,扁桃體腫大、充血,表面有黃色膿性分泌物,頜下淋巴結腫大、壓痛,肺部無異常體征。
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上呼吸道感染俗稱感冒,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由病毒引起,發(fā)燒持續(xù)起伏一至七天,其他癥狀如咳嗽、流鼻涕、鼻塞,大多在一至二周內逐漸痊愈。感冒期間要注意有無以下并發(fā)癥:
1.中耳炎:高燒不退(超過三天以上)、耳朵痛、幼兒煩躁、搔抓耳朵。
2.鼻竇炎:流鼻涕超過十天沒有改善跡象,且黃綠色的濃稠鼻涕伴隨咳嗽、嚴重鼻塞、頭痛。
4.腦膜炎:頸部僵硬、劇烈頭痛、嘔吐、怕光、持續(xù)高燒,甚至意識不清。
一般感冒不需使用抗生素,只需多喝水、多休息,在感冒流行時減少出入公共場所。若有咳嗽、有痰、流鼻涕、鼻塞,則可依不同癥狀給予藥物治療,以減輕不適。感冒病毒最易經(jīng)由鼻咽腔分泌物傳染,預防的最佳方法就是要多洗手,不要共用毛巾。
上呼吸道感染如何預防?
1.避免誘因
一般來說,生病肯定是有誘因的,找到病因,才能夠從根源上進行預防。要盡量避免受涼、淋雨、過度疲勞;避免與感冒患者接觸,避免臟手接觸口、眼、鼻。年老體弱易感者更應注意防護,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時應戴口罩,避免在人多的公共場合出入。
2.增強體質
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有很多,免疫力低下就是其中的誘因之一,因此要堅持適度有規(guī)律的戶外運動,在平時空閑的時候盡量多出去運動運動,避免整日宅在家里,缺乏運動不利于身體的發(fā)育與健康,經(jīng)常參加運動的人群的身體免疫力較之那些不運動的人群更強。提高機體免疫力與耐寒能力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方法。
3.免疫調節(jié)藥物和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