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診治顱內動脈瘤
顱內動脈瘤是顱內動脈由于各種原因(先天、后天)導致局部的血管壁損害,并且在顱內血流沖擊下,形成的腦內異常膨大。人群中顱內動脈瘤的患病率約為2%-7%,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都可以發(fā)病,但40-60歲為該疾病的高發(fā)人群,不同的人群和地域發(fā)病率不同。研究表示,亞洲人顱內動脈瘤的發(fā)病率約為2.5%-3%。
未破裂的顱內動脈瘤癥狀不典型,不會對平時生活產生影響。一旦破裂出血,致殘率和致死率極高。其中,相當一部分的患者未能就醫(yī)就已死亡。即使就診后仍有一定的致死和致殘風險,幸存者也有可能有一定的功能障礙。因此,對于需要進行干預的動脈瘤患者需要及時就醫(yī),積極治療。
在臨床上,大部分的未破裂動脈瘤患者沒有特異性的癥狀。少數患者因頭痛、眼瞼下垂的癥狀,或者是通過體檢發(fā)現。因此,目前的檢查手段對于未破裂動脈瘤的早期診治較為困難。但是,對于一些高危人群應當進行篩查。根據顱內動脈瘤血管內治療中國專家共識,這些人群需要進行定期篩查:1.直系親屬中有自發(fā)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史;2.患有與動脈瘤發(fā)病相關遺傳病的人群,特別是女性、年齡大于30歲、吸煙或伴有高血壓病的患者。
破裂動脈瘤的患者,主要表現為頭痛,癥狀相對典型,但仍有一定程度的誤診,所以需要做頭顱CT進行輔助診斷。但是,動脈瘤破裂后5-7天,行頭顱CT敏感性下降,此時需要做腰椎穿刺術進行診斷。
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通過行全腦血管造影,明確腦內血管情況,如動脈瘤位置、腦內血管痙攣情況等,不僅可以明確診斷,同時為后續(xù)手術治療提供關鍵的信息。而MRA由于操作時間長、急診患者躁動不配合等因素,難以操作。
破裂動脈瘤患者的病死率高,再出血的幾率高,再出血患者中有8成的患者預后不良。因此,對于需要處理的未破裂動脈瘤應早發(fā)現積極干預,破裂動脈瘤患者應積極手術治療。
目前,隨著介入技術的發(fā)展,顱內動脈瘤的血管內治療逐漸成熟。通過在右側股動脈穿刺,置入導管導絲,經過體內血管到達顱內病灶部分,在動脈瘤處置入彈簧圈,將動脈瘤栓塞,同時,在載瘤動脈中置入不同類型支架,起到封閉瘤頸和支撐載瘤血管的作用。這種治療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無需開顱,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