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的營養(yǎng)指導
發(fā)表日期:2006-10-23
來源:臨床營養(yǎng)科 本頁責編:原馳
閱讀:
|
|
缺鐵性貧血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鐵攝入不足或吸收障礙導致的貧血,較常發(fā)生于育齡婦女、嬰幼兒和老年人。在查明病因、積極治療原發(fā)疾病的同時,飲食調理是預防和糾正缺鐵性貧血的根本手段。
飲食治療原則:在平衡膳食基礎上,增加鐵、蛋白質和維生素C的攝入量。 |

| |
|
q 鐵:應適當增加含鐵豐富且吸收率較高的食品的攝入,如動物血、肝臟、紅色肉、魚、禽類和豆制品,其次為杏干、葡萄干、桂圓、棗等。其中,豆制品中鐵的含量和吸收率均是植物性食品中比較高的。
q 蛋白質:蛋白質是血紅蛋白合成的必備原料,對糾正缺鐵性貧血同樣重要,因此,在補鐵的同時,還應適當增加蛋白質的補充。各種瘦肉、內臟、魚蝦、禽類和蛋類、奶及奶制品以及豆類及其制品中,不僅蛋白質含量高,且氨基酸比例也很好,是優(yōu)質高蛋白食品,可適當多選用。
q 維生素C:Vc可促進鐵的吸收,并可有效抑制食物中的某些成分如鞣酸等對鐵吸收的抑制作用,因此,充足的Vc攝入也是改善貧血的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Vc主要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油菜、芹菜、生菜、豆芽菜、苦瓜、尖椒、柿子椒、蒜苗、卷心菜、菜花、香菜、蘆筍、西紅柿、蘿卜類、豌豆苗等蔬菜中和鮮棗、山楂、葡萄、獼猴桃、草莓、柑橘類、刺梨、桂圓等水果中。
q 注意烹調方法:食物中的某些因素如草酸、植酸、單寧酸等均可抑制鐵的吸收,因此,在烹調過程中,對草酸含量比較高的蔬菜如蕹菜、菠菜、茭白等,可先焯后炒,以減少草酸的含量,面食可多選用經過發(fā)酵的食品如饅頭、包子、面包等,也可偶爾用些酒釀制品,洗大米時加以浸泡,禁用濃茶、咖吩等。對蔬菜、水果應注意保鮮,蔬菜烹調應采用先洗后切、切好就炒等,盡量縮短在空氣中的暴露時間,以減少Vc的氧化、破壞。
總之,飲食調理是預防和糾正缺鐵性貧血的根本手段,補充鐵劑治療也應以營養(yǎng)治療為基礎,采取綜合治療措施。
附:常用食物含鐵量及吸收率 |
食物名稱 含鐵量 吸收率 |
食物名稱 含鐵量 吸收率 |
牛乳 |
0.1毫克/100毫升 |
10% |
魚類 |
0.7-1.6毫克/100克 |
11% |
肉類 |
1.5-3.2毫克/100克 |
22% |
豬肝 |
25 毫克/100克 |
22% |
雞蛋 |
2.7毫克/100克 |
3% | |
大米 |
0.7-1.8毫克/100克 |
1% |
玉米 |
1.6毫克/100克 |
3% |
小麥 |
1.6毫克/100克 |
5% |
菠菜 |
2.4毫克/100克 |
1.3% |
大豆類 |
11毫克/100克 |
7% | | |
注: 營養(yǎng)咨詢門診:每周四上午 門診六樓 免費咨詢熱線:010-63926537 | |
|